最近總算脫離GRE的折磨,準備繼續挑戰iBT之際,抽空最近看了兩部片子,一部是芭特樂必修(理)美國文化,另一部是性愛巴士。本來我是很不喜歡看商業片,但後來發現分析商業片比分析藝術片來得有挑戰性,也發掘出觀賞商業電影的另一些樂趣。
看完這兩部片後,讓我覺得近來企圖想要作深刻反省的電影,一再暴露出這類電影的江郎才盡,原因可能有好幾個,最容易想到的原因,是電影手法已無新意,但我覺得有另一個原因頗值得思考,就是好萊塢電影想要藉由凸顯真實的文化差異去取悅觀眾的意圖,反而最後導出鞏固刻板印象的結果,而這種刻板印象又反過來破壞了電影的反省力道。
若是如此,是因為刻板印象比真實的文化差異更讓觀眾喜歡,更容易消費,所以導演聰明的在這些看似有反省性的電影偷渡刻板印象,可以兩頭賺,還是導演或編劇的失策,讓自己深陷在刻板印象的窠臼裡爬不出來?
以「芭」片為例,片中主角芭特樂來自於落後的國家哈薩克,他受命於新聞電視台到美國學習美國文化,結果因為所謂的文化差異,一路鬧得雞飛狗跳,並暴露美國文化的荒唐和可笑。在片中的設定,芭特樂是純樸、粗俗、天真的鄉下人,而相較之下,美國具有複雜、虛偽的禮儀,但對陌生人淡漠,還有一個充分表彰美國牛仔文化的小布希。但綜觀而言,芭樂特實際上只是不斷的在冒犯別人,而且這種冒犯會讓人感覺相當矯揉,而不是以純潔和天真凸顯美國文化的荒謬。
片中芭特樂在和美國人用餐時,邀請妓女一同參加而被轟出去;和哈薩克的工作伙伴從房間一路裸體打架到大會議廳,引起眾人驚駭;在川普基金會門口大便,行人紛紛走避…等。這些情節很難讓人覺得美國文化有被諷刺到什麼,這類行為在世界許多地方可能都會導致相同的後果。
另外,芭特樂被安排和一些專業人士訪談,例如女性主義團體,國會議員等。片中芭特樂在女性主義者面前,說他們政府的科學家已證明女人的腦袋和松鼠一樣大,讓在場女性極為不滿,這種直接的羞辱,也很難構成什麼巧妙的諷刺手法。
結果這片要修理美國文化的片子,反過來修理了以芭特樂為代表的落後國家。最後的贏家是這拍攝和販賣這部電影的商人,話題渲染了,錢也賺夠了。
性愛巴士這部電影,同時兼具對美國911事件的療傷止痛、對嬉皮的緬懷、對愛情關係的探索、對政治保守主義的反擊等意涵。它的深度比「芭」片足夠,手法也更高明,就畫面而言,性是這部片的核心,就內容而言,它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這點倒很像蔡明亮的風格。
不過它的失敗有兩點,第一點就是想要傳達的隱喻太多,導致失焦,片中提到911,提到從未有過高潮的性治療師在追尋高潮的方法,提到同性戀的壓抑,提到性虐待的相互依賴關係,提到人我的疏離…等,全片終於性治療師的高潮,但最後卻很難把所有這些隱喻收斂到一個很濃厚的點上。
第二點是一個大失敗,也就是我這裡想要講刻板印象的問題。這個無法高潮的女性治療師是由一個華裔女子扮演,片中她表示感覺一直受到嚴厲父親的凝視,讓她無法放鬆,藉此點出中國文化中的父權問題。這個設計實在是太俗套,也太陳腐,陳腐到連張藝謀都會受不了。因為這個俗套的角色設定和對白,導致原本可以藉由她這位主角所傳達的許多意義,都被淹沒的差不多了,唯一的意義就剩下這位中國裔的加拿大女人因為中國的父權文化而無法高潮,其它關於性政治、911和許多哲學問題得全部讓位。不過對電影商來說,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靠極煽情的畫面賺飽了荷包。
電影商不會在乎一部電影的意義有多深厚或有多膚淺,只在乎能賺多少錢,但導演則不一定,而且也看國家。美國電影不像歐洲電影把藝術片和商業片弄得涇渭分明,觀賞族群也截然不同,許多美國片很難說是藝術片還是商業片,有的甚至是公認的合而為一而且相當賣座,最經典的就是「教父」和「大法師」。歐洲相較於美國,藝術電影在沒落中,商業電影又比不過美國,似乎還是美國的作法比較聰明些。
上述這類電影或許未來會越來越多,你分不清他在諷刺還是迎合,是藝術還是粗俗,即使你看出來他在諷刺,也無法確定他究竟在諷刺哪些人。雖然觀賞這類電影有它的樂趣在,不過我還是希望歐洲能夠後繼有人,再出幾個像奇士勞斯基、安哲羅普洛斯這些導演的電影大師。
by 大樑